江南神针与《耶稣像》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1-3-14 15:26:34    来源:新浪网
  
  慈禧所赐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熏陶。她7岁随姐姐沈立一起学刺绣,8岁即绣成《鹦鹉图》。11岁后,学习文化。12岁绣成《秋雨月上图》,作品惊动长辈,不久便以刺绣闻名乡里。清光绪十九年(1893),与浙江举人余觉结婚。婚后尽心刺绣,绣品已超过上海松江顾绣,士大夫们争相购藏。光绪二十五年(1899),她随丈夫迁居上海。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创造仿真针法。次年十月,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觉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绣品送到北京。慈禧大悦,特书”“寿两字分赐余觉夫妇,雪芝得寿字,因此改名沈寿。不久,沈寿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刺绣和刺绣学校。沈寿对日本艺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起来的新尝试特别感兴趣,她不断琢磨、研究,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有形有色、但缺少光影的绣法,使中国的刺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回国后,沈寿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 她回到苏州创办福寿绣厂。

  国际公认的神针

  清宣统元年(1909),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奉令担任审查官。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之后沈寿又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像》参加世界万国博览会,获得优等奖。一时名扬中外,被誉为神针1912年,沈寿在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实业家张謇担忧沈寿技艺不能流传,于1914年特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聘沈寿为传习所所长兼教习。

  世博会与《耶稣像》

  1915年,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世界博览会。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时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负责此事。沈寿决定用仿真绣向世界展示中国刺绣艺术。为了让世界观众更容易接受,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为原本,开始了再度创作。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

  这幅《耶稣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博览会一等大奖,成为惊世之作,蜚声欧美。这是我国艺术家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当时有富商愿出1.3万美元求购收藏,沈寿不愿出让,派人去美国取回了这幅绣品,珍藏于自己的传习所内。《耶稣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曾历经风雨。沈寿弥留之际将《耶稣像》赠送给张謇,张謇将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战爆发后,这幅绣品一度存于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此后去向不明。经过张謇海外亲属的多方查找,于上世纪70年代找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幅稀世珍宝由张謇先生后人带回祖国,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苏绣是女性的艺术,苏州历史上有着一批巧夺天工的绣女”“绣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苏州的绣娘们凭借照片和当年资料复制了沈寿在巴拿马世博会上的获奖作品。作品中的人物神情微妙,表情复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最绝的是耶稣的一对眼睛,若忧若戚,配以飘飘然的卷发,细腻丰满的肤感,可谓出神入化。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